要怎麼開始我的動態生活呢?國健署端上三大類運動套餐任你選 🤔 減少久坐,一天至少運動 30 分鐘 💪
動生活 4 大基本套餐,你開始享瘦了嗎?
運動不足已經成全球第 4 大致死因素 😱😱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能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加速代謝脂肪、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提高腦內啡的釋放、降低情緒壓力。
依據 2016 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13 歲以上的台灣人有 38.6% 身體活動量不足,其中生理男性為 30.2%,生理女性為 47.1%。
一般來說,成人只要每週身體活動累積達 150 分鐘,就能有足夠的活動量。建議成人每天做中強度運動 30 分鐘、每個禮拜至少做 5 天,可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跟一次做完一樣。例如:上下班通勤時間與中午休息時間分段進行,每次 15 分鐘分 2 次、或每次 10 分鐘分 3 次完成,只要每天持之以恆,健康體能就會大大地提昇。
「身體活動」和「運動」的差別在哪裡呢 🤨
「身體活動」泛指所有骨骼肌消耗能量產生的移動,以及透過身體動作來完成生活內容的過程,如步行上下班、爬樓梯、做家事、職場或學校的活動、休閒活動與運動,都屬於身體活動。
「運動」則是有計劃性、結構性、重複性、以競賽或促進健康為目標,具有平衡能量、改善或維持身體健康,且具心理上主動的意念與積極性的意義,是「身體活動」的子類別。
任何運動都屬於身體活動,但並不是所有的身體活動都可以視為運動;我們鼓勵維持適量的身體活動,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死亡,因此是以廣義的「身體活動」為主要目標,不特別強調著重結構性與計畫性的「運動」。
相對於身體活動,缺乏身體活動或身體不活動(Inactivity)指的是:日常生活中除必要的日常事物外,其餘時間多讓身體處在不活躍的狀態。身體不活動可能讓人減少 4.7 年壽命,比起高血壓及高膽固醇所可能減少的壽命還多 😱 而「久坐」並不等於身體不活動(定義為採坐姿連續 6 小時以上), 對於身體存在多項危害,如增加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等非傳染性疾病的罹患率,造成骨骼的傷害與肌肉的退化,血液循環不佳,思考遲鈍及心理層面等問題。即使有運動習慣,久坐所衍生的傷害也具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可以被視為是獨立的健康危害因子。為了降低久坐的危害,請島主在日常生活中提醒自己減少久坐、同時增加身體活動的保護因子。
那要怎麼開始我的動態生活呢?首先,必須先將靜態生活轉化成動態生活、並逐步增加身體活動量,累積到足夠的時間,再進一步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國健署端上四大類運動套餐任你選 🤔 減少久坐,一天至少運動 30 分鐘。
✔ 有氧餐 ✔
增強心肺功能 💯
以大肌群為主,進行具節奏性、持續進行一段時間(至少 10 分鐘)的活動,心臟跳得比平常更快,主要用來增進心肺功能及消耗較多的熱量
💡 健身 👉 每次持續 20 分鐘,一週至少 3 天 💡 保健 👉 每次持續 10 分鐘,一天累積 30 分鐘,一週至少 5 天 💡 體重控制 👉 每次持續 20 分鐘以上,一天累積 60 分鐘,最好一週 7 天
🔹 方式
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舞蹈、跳繩、球類運動、太極拳、外丹功、拳擊有氧等
🔹 好處 增進心、肺及血液循環等功能
預防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增強抵抗力及預防感冒等
消耗能量、降低體脂
快樂、心情平靜
✔ 肌力餐 ✔
增強肌肉更有力 💯
又稱阻力訓練和重量訓練,讓肌肉能在負載相同重量時,完成較多的反覆次數,或是能夠承受較多重量的能力
💡 每 2 天做一次,視訓練目的和經驗來設定組數 (Set) 與反覆次數 (RM) 👉 力量訓練:1-6 RM 的重量 👉 肌肥大訓練:8-12 RM 的重量 👉 肌耐力訓練:低於 15 RM 的重量
什麼是「RM(Repetition Maximum)」呢?RM 是指可以讓我們在「姿勢正確」的情況下,連續做而最後一下有「竭盡全力」感覺的次數。舉例來說,8~12 RM 是我們在重量訓練時,能承受超過 8 下、但無法做超過 12 下的重量。
🔹 方式
上下樓梯、握啞鈴半蹲、仰臥起坐、坐抬小腿、彎腰起坐、側躺抬腿、俯臥抬腿、伏地挺身
🔹 好處 使肌肉發揮最大的功能及持久力
減少肌肉疲勞及背部疼痛
提升身體代謝率、體重控制
✔ 柔軟餐 ✔
增強肌肉與關節柔軟度 💯
關節、骨骼及肌肉所能夠活動的最大範圍, 通常可藉由靜態或動態的伸展活動來增進整體活動域
💡 每天運動前後做,伸展到「緊而不痛」,兩邊各停留約 10 秒
🔹 方式
伸展操、太極拳、外丹功、瑜珈
🔹 好處 使肌肉發揮最大的功能及持久力
減少肌肉疲勞及背部疼痛
提升身體代謝率、體重控制
✔ 平衡餐 ✔
促進平衡神經運動訓練 💯
透過下半身肌肉及核心肌群的力量強化或是身體協調性的改善,使個體在靜態或移動中更能夠維持身體姿勢的穩定
💡 每週進行 2-3 天以上,每次至少 20-30 分鐘
🔹 方式
年齡較長者,須涉及運動技術(如平衡、敏捷、協調、步態)、本體感覺訓練、多樣化運動(如太極、瑜伽)
那要怎麼知道自己做的運動強度夠不夠呢?爾科下次帶你認識 🤎
The point of view of your article has taught me a lot, and I already know how to improve the paper on gate.oi, thank you. https://www.gate.io/id/signup/XwNAU
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precious knowledge. Just the right information I needed. By the way, check out my website at FQ4 about Thai-Massage.
I just couldn’t leave your site before suggesting that I extremely enjoyed tthe usual info a persin prkvide foor your visitors?
Is gonna bee again reguloarly inn order to investigte cross-check nnew posts
I don’t eve know how I ended upp here, buut I thought ths ost wass good.
I don’t knkw wwho you aare buut definitey you arre goinmg tto a fsmous bloogger if yoou are not already ;)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