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 代謝症候群的 7 大行動方案:行動 6 低鹽飲食

快來和我們一起看看遠離代謝症候群的第 6 大飲食行動方案「低鹽飲食」吧!

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健康飲食習慣有七大行動方案,今天來介紹行動 6️⃣

忌吃太鹹,減少鹽分攝取 🧂

每天食鹽不超過 6 公克(鈉不超過 2400 毫克)
依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 2400 毫克(即鹽 6 公克)。依據調查,我國各年齡層民眾的鈉攝取量都已超過每日建議量,而且有「男多於女、少多於老」的趨勢。青壯年(19-30歲)生理男每日鈉總攝取量為 4494 毫克,將近每日建議值的 2 倍。飲食中的鈉(鹽)攝取過多是高血壓的主因之ㄧ,若不能改變吃重鹹的飲食習慣,將更嚴重的中風問題 😫😫

鹽是人體中鈉的來源之一,除了三餐料理調味、加工食品為了保存防腐、增加食品彈性口感、賦予鹹味會使用鹽之外,新鮮食材中也含有少量鈉。現代飲食精緻化,烹調時同時會用多種調味料,如:醬油、沙茶醬、番茄醬等,但不知不覺中可能攝取過多的鹽(鈉),導致血管中體液增加,進而口渴身體浮腫水腫血壓升高體重明顯增加腎臟排泄水分困難心臟負荷增加造成鉀離子流失,低血鉀容易產生四肢無力、食慾不振、嘔吐、全身倦怠、心律不整等症狀,因此高血壓心臟病腎功能較差的朋友,攝取鹽(鈉)不可不慎啊 😖😖

不論是一般人或是高血壓的朋友,若能減少鹽的攝取量,就能降低血壓,特別是高血壓的朋友,每日鹽分攝取若能降低至 6 公克以內,則血壓平均可下降 2-8 mmHg,相當於每日服用 1 顆長效型抗高血壓藥物的效果❗️

這次我們跟大家聊聊


居家烹飪場景

在家裡做菜,以為少放點鹽就夠了嗎?NO~做菜用的其他調味品中可能含有不少看不見的鹽,加工食品裡也有鹽或其他含鈉調味品的添加,累積起來一天當中也很容易會吃超過 6 公克的鹽 😰

那怎麼選擇食材呢?一般來說,新鮮食材的含鈉量不高,但加工食品在製程中可能添加了鹽或其他含鈉調味品,像是麵線、油麵、餅乾、榨菜、筍乾、香腸、肉乾、鹹蛋、肉丸、火鍋餃類,製作過程中需要添加含鈉量高的鹼、蘇打發粉或鹽。所以除了盡量選擇新鮮天然的食材,也要詳細閱讀包裝上的營養標示哦!

以下列出各類食物含鈉量的比較 👇

🥛 奶類製品
✅ 低鈉 👉 全脂奶、脫脂奶及奶製品
💔 高鈉 👉 乳酪

🥩 肉魚蛋類
✅ 低鈉 👉 新鮮肉、魚、家禽、蛋類
💔 高鈉 👉 醃漬、滷製、燻製食品(中西式火腿、香腸、肉乾、鹹蛋、滷味、燻雞、板鴨、肉鬆、魚鬆、鹹魚、臘肉等)、罐裝食品(肉醬、肉燥、沙丁魚、罐頭鮪魚、鰻魚等)、速食品(炸雞、漢堡、餡餅、各式肉魚丸等)

🧆 豆類製品
✅ 低鈉 👉 新鮮豆類及製品,如豆腐、豆漿、豆乾等
💔 高鈉 👉 醃漬、罐裝、滷製成品,如筍豆、豆腐乳、味噌等

🍚 全穀根莖類
✅ 低鈉 👉 米飯、冬粉、米粉等
💔 高鈉 👉 甜鹹餅乾、麵線、油麵、速食麵、速食冬粉、速食米粉、麵包及西點(蛋糕、蛋捲)、義大利脆餅等

🥦 蔬菜類
✅ 低鈉 👉 新鮮蔬菜、不加人工調味品的天然蔬菜汁
💔 高鈉 👉 醃製蔬菜(榨菜、酸菜、醬菜、泡菜、梅干菜、雪裡紅等)、加鹽的冷凍蔬菜(豌豆莢、青豆仁、玉米)、加鹽的蔬菜汁或罐頭、加味蒟蒻乾

🍒 水果類
✅ 低鈉 👉 新鮮水果、不加人工調味品的天然果汁
💔 高鈉 👉 乾果類(蜜餞、脫水水果等)、各種加鹽的果汁(如番茄汁)、罐裝水果

🥑 油脂類
✅ 低鈉 👉 植物油(大豆油、花生油等)、未調味的堅果(花生、瓜子、腰果、杏仁果等)
💔 高鈉 👉 奶油、瑪琪琳、沙拉醬、蛋黃醬、乳瑪琳、調味堅果、花生醬

🧄 調味品
✅ 低鈉 👉 蔥、蒜、薑、肉桂、白糖、白醋、五香、八角、辣椒、芥末、胡椒、咖哩粉、柴魚、紫蘇、胡麻、檸檬
💔 高鈉 👉 味精、精鹽、蒜鹽、花椒鹽、豆瓣醬、沙茶醬、番茄醬、烏醋、辣醬油、蠔油、蝦油、甜麵醬、豆豉、芥末醬

🍪 其他
✅ 低鈉 👉 太白粉、茶
💔 高鈉 👉 雞精、牛肉精、海苔醬、速食湯、油炸粉、炸洋芋片、運動飲料、碳酸飲料

以下列出調味料的換算 👇

1 公克食鹽 = 400 毫克的鈉

1 茶匙食鹽 = 6 公克食鹽
= 2400 毫克的鈉
= 2 又 2/5 湯匙的醬油
[36 cc]
= 6 茶匙味精
[18 g]
= 6 茶匙烏醋
[30 cc]
= 15 茶匙蕃茄醬
[12 g]

[ 1 茶匙 = 5 cc;1 湯匙 = 15 cc]

請大家注意,市售的低鈉醬油、低鈉鹽,需要按照營養師的指示來添加,不可過量,而且含鉀量很高,不適合腎臟疾病的朋友食用哦~

那在烹調的方法上面,有沒有什麼減鹽技巧呢?三招教給大家👇

✔ 利用天然食材替代鹽(鈉)的使用
➡️ 在烹調時可使用醋或蘋果、鳳梨、蕃茄等天然水果來增加料理的酸味
➡️ 可以使用味道強烈的天然食材,如香菜、海帶、洋蔥、或是香草等,來帶出食物的原味
➡️ 可使用人參、當歸、枸杞等中藥材及胡椒、八角等香辛料,來取代鹽(鈉)的添加

✔ 利用天然佐料增添料理的風味
➡️ 使用酒、蒜、薑、胡椒、八角、花椒及香草片等天然佐料,來變換食物風味

✔ 利用烹調技巧降低鹽(鈉)的用量
➡️ 運用烤、蒸、燉等烹調方式,來保持食物的天然鮮味,以減少鹽及味精的用量


燒烤店場景

平時聚餐我們經常選擇到燒烤料理店,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燒烤類食材經常選用許多加工食品,如香腸、甜不辣、豬血糕、熱狗及各類丸子,而加工食品往往鈉含量高,再加上習慣沾過量醬料,使得一餐燒烤食物下肚,也攝入超高的鈉量!光是香腸 1 根加上甜不辣 3 片,鈉含量就達 1378 毫克(已達每日建議攝取量一半)。

此外,燒烤食物搭配的沾醬,也是鈉攝取過多的主要原因,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調味醬料鈉含量每一大匙(15㏄)就高達 600 毫克以上,若以用來盛放醬料的小碟子為例,半碟(50㏄)沾醬(醬油 + 烏醋 + 豆瓣醬)鈉含量就將近 2000 毫克,幾乎快要接近一天的鈉建議量了!也就是說,一餐燒烤食物鈉含量竟可高達 5000 毫克以上,等於我們吃一餐燒烤食物,就把兩天的鈉建議攝取量用完了!

那麼,在吃燒烤時,我們有什麼減鈉(鹽)的方法呢?國健署有「三不」曲 👇

🔸「一不」曲:能不吃儘量不吃
燒烤類食物的料理方式,屬於高溫(溫度超過 100 度以上)烹調食物,以高溫烹調食物,許多致癌物質就會開始產生,且烹調的時間越長,產生越多,尤其焦黑的部分毒素最多,容易導致癌症,再加上飽餐一頓後,也同時攝取超標的鈉(鹽),因此,呼籲各位朋友,燒烤能不吃僅量不吃。

🔸「二不」曲:燒烤類食物儘量不選加工食材
大部分加工食品不但含有過量的鈉,亦隱藏看不見的油脂,因此,於燒烤店用餐時,點菜時避免點選香腸、熱狗、加工丸子、甜不辣、豬血糕等加工食材,若是吃到飽的方式,也不要拿取這些含有高鈉的加工食材。以選擇天然食材,如:新鮮肉品、魚、蝦等海鮮類,並搭配菇類、青椒、筊白筍、絲瓜等新鮮蔬菜,佐以新鮮水果為選擇燒烤食材的選取原則。

🔸「三不」曲:不要搭配過多的醬料
燒烤食物搭配的沾醬,亦是鈉攝取過多的主要原因之一。食用燒烤食物時,能儘量不沾醬料或是少量搭配食用。建議可使用天然食材,如新鮮的蔬果、堅果類及不同辛香料製作既健康又具有獨特風味的烤肉沾醬。


外食與疫情宅在家場景

超商購物在台灣的方便性不言而喻,是許多年輕外食族群解決三餐的超便利地點,但年輕族群不分生理性別,來自於加工或調理食品所致之鈉攝入都較年長族群來的高。疫情期間大家宅在家,到賣場採購許多冷凍食品也要特別留心,除了需注意微波類食品含鈉量高之外,年輕族群喜歡拿來當成主食或點心的泡麵杯湯,以及常吃的休閒零食(如豆乾、肉乾、魷魚絲、小魚乾等)亦需注意其含鈉量。

吃一碗泡麵所攝入之鈉量,很多已超過每日所需之一半以上;喝 1 杯 200cc 的杯湯當點心,就攝入每日所需鈉的四分之一;而看電視、電影或喝茶聊天時,隨口吃下 100 公克之魷魚絲或牛(豬)肉乾等零食,所攝入之鈉含量至少佔每日所需鈉的三分之一以上 😲😲!

大家是否知道自己購買的食品含鈉量是多少?高達 6 成的台灣人,在購買包裝食品前,從不會注意包裝上所標示之鈉含量。建議大家選擇市售包裝食品時,第一步一定要記得先看營養標示,才能了解食品的含鈉量。為了讓外食族也能吃的很健康,國健署祭出以下「外食減鹽小撇步」👇

🔰 外食族群減鹽絕招
➡️ 要求店家烹調食物減少鹽及醬料使用。如:燙青菜少放肉燥、醬油膏、不加味精等
➡️ 不要連醬汁一併吃進肚子;先撥去多餘的醬汁
➡️ 儘量不要點醃、燻、醬、滷、漬等方式烹調的菜餚
➡️ 不要添加過量的鹽、醬油或調味佐料,如吃牛排時減少添加黑胡椒醬
➡️ 以「生辣椒加白醋」取代「辣椒醬」或「辣椒醬油」
➡️ 口味過鹹或是過於鮮甜的湯不要喝完,或火鍋以白開水取代湯底
➡️ 儘量少吃含鹽量高的小吃,如:鹽酥雞、重複塗刷醬料的碳烤食物等

🔰 在外購物注意原則
➡️ 多選購新鮮食物,減少購買含鈉量高之加工或調理食品
➡️ 吃泡麵時,調味佐料包僅使用 1/3 – 1/2
➡️ 洋芋片、玉米脆片、鹹酥捲餅、爆米花、調味堅果等點心,常添加大量鹽(鈉),應謹慎購買
➡️ 加工蔬果汁大多摻有鹽(鈉)調味,建議盡量選擇天然不加人工調味的蔬果汁
➡️ 選擇市售包裝食品時,記得先看營養標示了解食品的含鈉量

像 Costco 賣的冷凍雞肉、牛肉捲,一份就佔了 3/4 的一日建議攝取量 😥

感謝大家的收看,爾科接下來會詳細介紹遠離代謝症候群的第 7 大飲食行動方案:減少或避免飲酒,敬請期待唷 🤡🤡

Reference: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25 thoughts on “K.O. 代謝症候群的 7 大行動方案:行動 6 低鹽飲食

  1. Your ideas absolutely shows this site could easily be one of the bests in its niche. Drop by my website YK3 for some fresh takes about Content Writing. Also, I look forward to your new update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